在消費升級和消費降級的爭議中間,另一個不爭的事實是,消費越來越走向細分市場,不同地域、收入、行為模式的消費人群需要以不同的方式運營,進而其營銷、產品、價格策略也呈現出差別。
比如拼多多,雖然被貼上了“消費降級”的標簽,但本質上是根據消費能力和消費痛點,對用戶層次重新做了一個切割。這也側面說明,在日益分化、分層的消費結構中,尚有很多層次的用戶需求沒有從當前主流電商得到滿足。
五環外下沉用戶一部分追求極致廉價,也有一部分追求性價比高的品牌產品,后者讓同樣是社交電商的愛庫存備受追捧。不過與其它新興電商平臺不同,愛庫存從B端出發連接消費者和品牌商,決定了其獨特的商業模式和發展時機。
今年雙十二、“黑五”等電商節日暴露出消費疲軟,對京東、蘇寧、口碑等平臺來講是消費透支的無奈,但品牌提前清倉或將成為庫存特賣的狂歡。
雙十一過后,品牌庫存壓力進一步放大
今年雙十二,跨界而來的玩家試圖將其塑造為一個有別于雙十一的消費節日和場景,然而結果卻有些差強人意。
除少數平臺公布了一些增長的數據之外,曾習慣于被大肆宣傳的捷報消失在公眾視野,甚至連成交總額都未公布。各大手機品牌也顯得頗為沉寂,沒有了爭相宣布第一的熱鬧景象。至于電商平臺以外的新玩家,則多是雷聲大雨點小。
“黑五”的情況也大同小異,根據艾瑞咨詢的調查結論,美國亞馬遜的上榜品牌均未能充分滲透我國消費市場,中國版的“黑五”,恰恰是北美品牌缺席后的“雙11返場”。比如日系品牌花王和大王,雖然在京東的雙11排名落后于幫寶適,但在京東海囤全球的“黑五”熱推尿褲濕巾榜單上穩坐榜首。
部分品牌返場以及雙十二的消費疲軟,都說明雙十一透支消費的情況越發嚴重,這也讓即將而來的雙旦促銷不容樂觀,其中,對于品牌方而言,首當其沖的就是庫存壓力。
數據顯示,我國紡織品的產能過剩率高達70%,服裝庫存市場以千億計算。很多庫存率長期超過20%的企業,當季未能銷售出去的商品一旦積壓,就會面臨折價的風險,不但占用大量資金,還影響企業生產計劃,尤其是年底影響更甚。加之今年雙十一過后的長期低迷消費,庫存壓力或許導致廠家提前清倉,以加快貨品周轉、回籠資金。
今年6月愛庫存獲得5.8億元B輪融資,隨后不久又拿下了由創新工場等投資的1.1億美元B+輪融資,資本青睞愛庫存,一方面源于對社交電商的追捧,另一方面則在于其獨特的去庫存模式。
一般來講,雖然品牌方愿意用更低價格來清理庫存,但他們必須提防低價商品會給代理商、終端零售商甚至品牌本身帶來的沖擊,比如價格體系和品牌定位。而愛庫存創造的S2b2C社交電商模式,對接了上游的品牌方和下游大量分銷商,再由分銷商觸達終端消費者。其中因分銷商發布鏈接的微信群和朋友圈是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所以特賣并不會對正價商品形成沖擊。
不過這固然解決了品牌方的需求,可從消費者的角度出發,用戶下沉的消費紅利已經誕生了一個“廉價”巨頭拼多多,愛庫存的生長空間在哪里?
愛庫存切割腰部消費階層?
當前伴隨著消費升級過程中對消費者群體的深度影響,整個消費市場已經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呈現一個分層、多層、碎片化的結構,而多數互聯網公司也都在試圖抓住這一趨勢。
7月26日,拼多多在上海和紐約兩地同時敲鐘,以股票代碼“PDD”在納斯達克上市,與此同時,從最早的網易嚴選,到淘寶心選、小米有品以及今年的京東京造,精品電商遍地開花。前者釋放了對價格非常敏感的用戶群的廉價需求,由此攪動三四線及以下城鎮的消費市場,而后者抓住新中等收入群體,迎合其對品質、品牌的新追求。
越來越多的入場者搶占不同的消費階層,進而期待造就下一個“拼多多”式奇跡,這也由此帶來一個疑問:如今還有多少市場空間、消費層級可以挖掘?
根據騰訊發布的《中國家庭精明消費報告》顯示,下沉市場對智能家居、母嬰健康、嬰幼兒教育的升級產品需求旺盛,三四五線城市用戶也更愛買高端家紡產品,富安娜、羅萊、水星、博洋四大家紡品牌的銷量占比逐年上升。
這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品牌特賣,它把更多的品牌帶給三四五線城市用戶,由此幫助了低線級城市提升品牌認知,而愛庫存的最終消費者恰好就是腰部用戶。他們同時追求品牌和性價比,更希望買到“便宜的品牌貨”,而不是拼多多上“價格極低的無牌貨”。
愛庫存于2017年9月正式上線,第一個月銷量突破千萬,今年9月份月銷售額高達3.5億元,目前已吸引超60萬分銷商、5000多家國內外知名品牌入駐,熱銷超過3000多萬件商品。短短一年多的時間,愛庫存的發展優勢,不僅僅是切中了我國企業消滅庫存積壓的硬性需求,而且還在于平臺對品牌“品質”和“價優”兩個維度的把控,迎合了下沉市場中腰部用戶的消費心理。
比如正品保障,除了對供應商的嚴格審核,愛庫存也建立了一套自己的品控體系,并引入第三方專業檢測機構HQTS,直接到品牌方的貨品倉庫進行實地質檢。
新興電商不斷興起,實際上都是在對用戶層次做一個新的切割,眾多層次的需求,還亟待更細分的平臺切入和滿足。
打通產業互聯網的上下游鏈條?
今年10月,馬化騰以自己在知乎上名為“PonyMa”的ID發問,一舉將互聯網輿論的關注焦點轉移到產業互聯網,而在互聯網大會上,大佬們更是一致表態,產業互聯網的下半場已來。
但從消費互聯網進入產業互聯網顯然不是易事,長期以來,我國大部分互聯網公司都是從2C領域崛起,尤其是移動互聯網浪潮襲來,小米、今日頭條、美團等新巨頭皆屬于典型的消費互聯網范疇。所以,這些公司如果轉身服務產業供給端,必然需要一個合適的切入口和時機。
從這點來看,愛庫存定位“全球領先的眾包分銷平臺”,解決品牌方的庫存壓力,其入口恰好卡在了產業互聯網。由此,未來如果產業互聯網成為互聯網巨頭布局的重點,愛庫存特殊的商業模式將賦予電商行業更大的想象力。
愛庫存上游對接各個品牌商,為品牌商清理庫存,下游對接分銷商群體,提供高性價比的庫存商品,然后通過社交網絡銷售給最終的消費者,由此形成一個商業閉環。不過在這背后隱藏了一條逐漸完整的供應鏈條,使得愛庫存在供需兩端和交易路徑的流轉更加高效、協調。
一方面,平臺直接對接品牌方,實現庫存同步、訂單同步、發貨同步、對賬同步。另一方面,平臺幫助分銷商群體制作圖片和文案,他們可以將商品圖片和信息一鍵轉發至微信朋友圈或微信群。值得一提的是,愛庫存自建云倉,倉配一體化縮短了倉儲與配送的交接時間,整個供應鏈反應時間也明顯縮短。
由此愛庫存的效率遠高于其他電商平臺,相關資料顯示,愛庫存平臺品牌商單場銷售周期僅為48小時,回款周期只需要7天。
如今年底將至,雙十一過后消費乏力,眾多品牌方很可能集中提前清倉,如不能及時解決積壓庫存,將影響到下一年的生產和銷售計劃。所以,依賴愛庫存對整個鏈條的控制能力和柔性,或許會成為他們的共同選擇,而這也是服務產業互聯網、提升互聯網用戶體驗的一種嘗試。
今年資本寒冬下,愛庫存無疑是社交電商賽道上的寵兒,精準切入下沉市場爆發的消費升級潛力,而在篩選出腰部價值用戶之后,又得以收割三四線城市消費分層的紅利,或許社交電商的戰爭還遠未結束。